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从“群众上门”到“服务下沉”的医疗变革之路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09-05 08:50:09

【字体: 打印本页

牧民居散地广,求医路远曾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医疗服务,多措并举,提高居民群众医疗服务水平。如今,通过远程会诊与专家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正跨越山河,直达北疆草原。

近日,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远程医学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成为“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联体成员单位”,这标志着优质医疗资源“云下沉”模式在鄂托克前旗全面启动。

签约仪式现场(鄂托克前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一合作是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被动坐诊”到“主动服务”转变的关键一环,真正实现了“数据跑路代替患者奔波”的新型诊疗模式。

服务模式变革:从被动坐诊到主动上门

鄂托克前旗地广人稀,群众以往看大病难、看疑难病远。为此,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构建了“专家轮驻+远程诊疗+师带徒”三位一体模式,通过常态化专家下沉帮扶机制,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扎根基层、惠及百姓。

旗人民医院组织了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卫生院和牧户家中,用脚步丈量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医共体总医院的诊疗技术与医者温度送达牧民心坎。特别是今年以来,启动了老年人健康体检,组建“专科帮扶队”,选派信息科、超声科、放射科骨干赴三段地、二道川等医共体分院对口帮扶,累计为1000余名基层老人完成健康体检,并通过远程系统为医共体分院提供远程心电诊断服务达4013次、远程影像诊断6518次。期间,还对30余名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或便捷检查服务,切实解决高龄和行动不便老人的体检难题。

诊疗方式创新:从长途奔波到云端会诊

过去,牧民看大病需要长途奔波到城市医院。如今,远程医疗平台让这个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根据协议,北京协和医院将提供常态化远程会诊、病例讨论及教学培训支持。鄂托克前旗患者现在可以一键预约北京专家“云端问诊”。疑难病例可实时上传至协和医院的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实现了“数据多跑路,患者少奔波”的新型诊疗模式。

鄂托克前旗的数字化医疗创新早已布局。2020年6月,旗人民医院就启动了医共体“云影像”服务平台。患者做完X光、CT、磁共振等检查后,只需检查报告和电子胶片。这种“互联网+医学影像”的服务流程不仅方便了患者,还为远程会诊提供了便利。

人才机制转变: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

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通过“名医工作室”机制,柔性引进68名专家,建立5个名医工作室和2个博士工作站,让3万人次实现“家门口看名医”。医院不仅引进外部专家,更注重本地医疗人才培养,实现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的质变飞跃。

在北京援蒙医生刘策的带领下,当地医生学到了三甲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三基三严”技能。

“每次遇到疑难病例,我们通过远程系统向牵头医院专家请教,既能快速为患者明确诊断,我们自己也能学到不少专业知识。”城川镇分院院长呼柏德表示,这种“传帮带”模式对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帮助极大。

随着远程短视频会诊的屏幕连接起北京与草原,随着专家们的脚步深入牧区村落,一种新型医疗生态正在北疆草原形成。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院长朱旭丽表示:“我们正打造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的样板,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来、用得好’,推动‘大病不出旗’目标落地。”

如今,鄂托克前旗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从“被动坐诊”到“主动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真正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户,专家送医上门”的健康梦想。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