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州区紧扣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创新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错号转诊”等改革举措,在提升群众就医便捷性、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白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医疗机构。
打造“看病一件事”服务平台
“这个政策真是太方便了,像我们老年人出门看个病不容易,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费用。”近日,市民李大爷竖起大拇指为吉州区“看病一件事”服务点赞。
李大爷因身体不适前往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由于检查项目较多当天未能完成全部检查。但让他惊喜的是,当他第二天再次来到医院同一科室复诊时,凭借前一天的挂号凭证,无需再次缴费挂号。
这样的便利得益于吉州区打造的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该中心设置排队叫号系统,推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次性办好”服务模式,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针对患者多次挂号、挂错号、看错科的问题,创新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错号转诊”等服务,患者在挂号当日未能完成就诊的,持挂号凭证可在3天内(含挂号当日)免费完成同一科室的复诊。患者挂号后,如经接诊医生判断不属于该科室诊疗范围的,可直接在科室内进行转诊,无需重新挂号和排队。
同时,该区依托区域医联体建设,逐步建立以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为核心的制度,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分级诊疗以来,患者门诊住院医疗支出总体下降10.95%,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建立“数字+医”服务模式
日前,在吉州区白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正通过区域全民健康大数据平台为患者进行诊疗。平台整合了全区公立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医疗过程信息,医生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时调阅患者的就诊记录、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医生准确诊断病情,还避免了患者重复检查,节省了医疗费用。
市民王女士因患慢性病需要定期复查,以往每次到不同医院就诊都需要重复做各项检查。现在,有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政策,她只需带上之前的检查报告,在其他医院就能得到认可,无需再次检查。“这样的举措让我们患者感觉很贴心,既省钱又省事。”王女士感慨地说。据统计,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已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1000余人次,减少重复检查费用10万余元。
为进一步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吉州区各医技科室(放射科、功能科、检验科等)实行延时医疗服务,采取“人员轮转、机器不停”方式,做到检查检验当日检查、当日完成。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患者因检查时间限制而导致就医不便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此外,依托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吉州区积极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患者可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在线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检查结果等操作。远程医疗、在线问诊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创新打造“医院互联网+护理”体系,提供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解决患者出院后的常规护理、专科护理和现场护理问题,提高患者居家生活质量。
提升“家门口”医疗服务能力
“现在有医生上门服务,感谢党和政府好政策。”日前,兴桥镇湖田村委会刘家村86岁的聂媛妹对家庭医生送医上门服务非常感激。
聂媛妹2018年因不慎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长期坐轮椅行动不便,儿女又长期在外务工,一直与80多岁的老伴一起生活,而刘家村离兴桥中心卫生院近10公里,就医十分困难。
像聂媛妹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为解决基层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就医难题,近年来,吉州区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实现每个街道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对61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组建家庭医生团队,联合镇街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健康敲门行动”,为村、组(社区)重点人群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健康评估及日常健康指导等服务。截至目前,吉州区家庭医生签约数235579人,全人群签约率55.35%,重点人群签约率82.96%。
在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方面,吉州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技术培训中心”,与江西省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关系,开展省、市远程短视频医疗系统联动会诊,柔性引进多名省人民医院专家挂职,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科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对医院开展帮扶,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相关链接
- 江西医改工作向纵深推进【2019-07-23】
- 江西医改服务10个项目获国家级奖【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