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深化医改打造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11-04 08:35:37
	过去一年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全方位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落细。当前,全年工作进入尤为关键的阶段,各地应如何把握住重要窗口期,进一步突出重点,以系统性思维更加主动地抓实抓细年度医改工作落实?本版特开设“深化医改·见实效”专栏,对部分省份、地市和医疗机构深化医改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展示。
  本期介绍的是湖北省宜昌市将三明医改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痛点,积极探索实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科学布局、高效下沉相关工作。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琼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坚定的决心和担当深化医改,将三明医改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痛点,积极探索实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科学布局、高效下沉。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全国健康城市样板市“三连冠”。
高位统筹创新医改推进新机制
  高位推动改革进程。宜昌市委、市政府将深化医改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召集人”的全市深化医改工作机制。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牵头负责医改工作,第一时间组织编办、财政、人社、卫生健康、医保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福建省三明市实地考察学习。分管副市长统管“三医”,每月专题调度推进。各县市区全面落实一位党委常委负责医改、一位政府分管领导统管“三医”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上下贯通、协同推进。
  持续完善政策供给。宜昌建立完善“前瞻引领、动态迭代”的政策支撑体系。2021年以来,先后出台《宜昌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宜昌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制定市级医院整合、薪酬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重要医改政策。构建“1﹢3﹢N”医改政策体系,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出台《宜昌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3个专项方案,以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公立医院总会计师管理等11个具体实施办法,形成覆盖医改全领域的政策“工具箱”。在全国首创政府层面健康影响评估立法模式,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宜昌市健康影响评估暂行规定》,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不断强化投入保障。宜昌持续强化公立医院六项投入保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市卫生健康财政投入稳步增长。2021年至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财政投入从52.38亿元增至65.67亿元,年均增长8.46%,年均投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12%;市直投入从13.47亿元增至25.37亿元,年均增长29.45%,年均投入占市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58%,为深化医改筑牢财政保障。
协同治理构筑医改新矩阵
  全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宜昌不断强化卫生健康行业编制保障力度,利用市、县两级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及公立医院现存空编,创新设立公益事业聘用编制1728个、启用680个,重点解决薄弱专科编制配备。科学核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工资总量,对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市财政部门对市直医院院长(书记)年薪单列预算给予经费保障。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重点临床科室试点开展公益性绩效分配制度。加大医学人才引育力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支持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专项公开招聘。实行名师结对、导师带领等“一对一”带教制,加速人才培养与成长。累计引进和培育博士330人、硕士2790人、国务院特贴专家5人、省政府特贴及省管专家7人,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专业队伍矩阵。
  持续创新医保改革。宜昌压实全国按病种分值(DIP)支付方式改革示范城市责任,打造DIP付费宜昌样板,连续三年实现参保人次均住院费用、参保人自付比例、平均住院日“三下降”。率先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个人账户省内跨统筹区家庭共济。自主研发并全面推广“诊断组管理系统”,构建专科疾病诊断组模板和疾病诊断知识库,促进临床诊断标准化、结构化,集成数据为全市医疗行为分析、疾病趋势预测及DIP支付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在全市区域一体化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搭建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公立医院财务报表一键上传、运营数据自动抓取、核心指标智能分析、风险预警实时提示,有效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不断深化医药改革。宜昌深入学习推广三明集采经验,规范执行国、省集采中选药品669种、耗材43类,简化医保资金预付流程,按90%拨付集采预付资金6.49亿元,累计落实结余留用资金7480万元。同步利用集采腾出的医保基金空间,在全省率先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累计开展价格动态调整6批次、754项。2024年,增加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3415.39万元、减轻患者费用负担2250.38万元,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7.5%,较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创新将药店接入湖北电子处方中心,270万人激活电子医保码,一码就医更省心。
扩容提质健全医疗服务新体系
  全力提升服务能级。宜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武汉协和宜昌医院)建成投用,与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合作共建10个专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成功开展肝肾器官移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等一批新型核心技术,建成缺血性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有效填补区域技术空白。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中医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85个。9家县级综合医院全部建成三级医院,县域胸痛、卒中、创伤等救治中心及乡镇急救站实现全覆盖。
  持续推动有序下沉。宜昌组建由三甲综合医院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务室“一体三层级”的城市医联体4个,全面覆盖主城区。9个县市均以县级人民医院牵头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立县域医共体党委,设置人力、财务、药耗、医疗、信息、医保“六大管理中心”,全面深化“六统一”管理。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实现县域内医疗卫生数据互通共享,同步打造市县乡一体化的心电、影像、病理、检验、会诊五大远程服务中心,有效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全面夯实基层网底。宜昌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53%达到推荐标准,创建成效全省第一,让网底机构更稳。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工程,累计培养1651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打造“二级以上医院专家﹢基层家庭医生﹢网格员”的服务团队,让基层队伍更稳。72个省级基层特色科室形成“一机构一特色”,胸痛救治单元、脑卒中防治站覆盖全市,开展基层溶栓救治患者736例,37家乡镇卫生院血透室服务人次超10万,31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CT,促进基层服务更稳。
惠医惠民打造数智健康新模式
  数智服务体系“一网通”。宜昌将全民健康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布局,统筹搭建“1﹢6﹢N”区域一体化健康大数据架构体系,纵向汇聚全市3002家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数据,横向接入民政、医保、公安等部门信息,动态监测医疗质量、医院运营、医保结算等核心指标,实现“一屏知家底、一网全监测、一键达基层”。
  智慧服务流程“一体化”。宜昌推动“市三甲综合医院—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短视频医疗全区域联动,卫生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在机构运营、专科评审、采供血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链条智能分析监管。打造肿瘤防治一体化平台、疾病数字化分拣机制,患者信息自动分拣至基层建档,促进早诊早治。构建“1﹢5﹢N”宜昌智慧血站综合体系,打造“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全追溯宜昌模式。
  惠民服务场景“一屏享”。通过“宜健通”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管健康,开通掌上预约挂号接种、慢性病管理、档案报告查询、健康咨询建议等便民服务,注册用户数达392万人、日均访问量达10万余人次。出生、死亡等医学电子证照跨部门共享,推出“出生一件事”“入学一件事”等民生服务“一次办”,实现“零材料、零跑腿”。打造“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就医、慢性病电子处方流转等惠民应用场景,通过医学影像云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患者重复检查费用5623万元。
相关链接
- 武汉同济医院“牵手”宜昌市二医院打造医联体【2025-03-11】
 - 《宜昌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2022-08-25】
 - 宜昌市中心医院问民情办实事暖人心【2021-06-24】
 - 湖北宜昌医疗队奔赴巴基斯坦支援抗“疫”【2020-05-11】
 
                    
                    




扫码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