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先医后付”改革:以信任重塑就医体验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11-05 08:52:02

【字体: 打印本页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儿科诊区,手里抱着刚做完检查、已然熟睡的孩子,张女士神情松弛,脚步轻快。她几乎想不起来,上一次带娃看病是如何一番“兵荒马乱”的景象——全家总动员,一人抱娃、一人冲锋挂号、一人死守缴费窗口。

而这一次,一切悄然改变。签下一份“先医后付”知情同意书,检查、取药一路畅通,直到安顿好孩子,她才在手机上从容完成了支付。“就像网约车到家再付钱,看病,终于也能有这份从容了。”

在连云港,越来越多的患者就诊选择“先医后付”。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连云港市三级公立医院的日常。自2022年启动“先医后付”改革以来,这座城市以“零门槛、强信用、财政托底”的组合机制,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先缴费后看病”传统,让超过400万人次患者告别“三长一短”的就医困境,悄然重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纽带。

从“反复跑”到“一次结”

“我们医院年门诊量约220万人次,过去缴费窗口前永远是一条‘焦虑的长龙’。”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护士长葛雯雯的回忆里,带着一丝无奈。她算了一笔时间账:一次普通门诊,患者平均要排3到5次队缴费,与医生交流的时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不交钱先检查,就诊患者展示检查指引单。

“先医后付”如同给就医流程做了一次“减法手术”。患者挂号时自愿签约,通过人脸识别或手机验证完成实名认证,此后问诊、检查、化验、取药全程“扫码记账”,就诊结束后可在自助机、窗口或线上一次性支付。

流程的“减法”,直接换来了效率和体验的“加法”。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患者平均排队次数减少2次,全程就诊时间从超过30分钟压缩至12分钟左右。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型设备(核磁除外)当日检查完成率从70%跃升至90%以上——“当天检查、当天回家”,对于许多外地患者而言,从奢望变成了常态。

家住海州区的赵女士平日工作繁忙,“先医后付”解决了她的陪诊难题。“父母年岁大了,以前他们去医院就诊我总得请假陪着,现在我用手机帮父母开通‘先医后付’,挂号后他们自己去医院,看完直接回家,我忙完工作再帮他们在线支付。太省心了!”

“信用+托底”激活“信任循环”

“很多地方的‘先看病后付费’试点,本质是‘金融+医疗’,靠银行授信兜底。而我们想做一场更普惠的改革,核心是‘信用+医疗’,不设任何门槛。”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陈志道出了改革的初心。

面对医院的“欠费焦虑”,一套“软提醒+硬约束+财政托底”的组合拳精准打出:短信提醒、电话跟进的“柔性催收”在前;纳入市公共信用平台的“硬性约束”在后,形成“一处失信,处处提醒”的机制。而对于特殊群体和最终确实无法追回的欠费,则由市级专项资金“兜底”保障。

就诊后一次性结算方便快捷,医保可以脱卡支付。

三年来,全市“先医后付”累计使用金额达14亿元,未及时缴费比例仅万分之三。“这万分之三的欠费率,证明了我们社会的诚信度,完全配得上这份‘先行’的信任。”陈志说。

一场医患关系的“双向奔赴”

“现在开药前,我会习惯性多问一句‘家里有没有这个药’。”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医生的随口一提,折射出支付环节后置带来的微妙变化——当医生的价值不再与即时收费挂钩,交流与服务自然回归本位。

据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明星观察,因排队插队引发的纠纷几乎绝迹,医疗服务投诉工单下降70%。“患者心态平和了,医生也能更纯粹地聚焦于诊疗本身。”

“先医后付”后,检查检验数据“早知道”,就诊秩序井然。

信任,也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收费窗口从6个减至2个,富余人员转岗服务,年节约人力成本43万元;患者满意度从92%升至96%,医院在国家和省级绩效考核中排名稳步前进。

从“样本”到“推广”:理念破局仍需顶层设计支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苗国认为,连云港“先医后付”是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引领,以“扎实过硬的信息化建设”为引擎,以“周密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为保障,三者环环相扣,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无缝对接,成功打通了院内挂号、诊疗、检查、药房等各个系统,并与市级医保、社会信用等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构成了一项成功的公共服务系统创新工程。

零门槛“先医后付”改革实践,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率先试点“先医后付”,“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理念问题。”副院长卢云强调,只要真正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医疗就能进一步提质增效。

专家指出,该模式具备全国推广价值,但仍需突破标准业务流程与数据接口规范、跨省医保结算、全国信用联动等顶层设计壁垒。

从“先交钱,后看病”的几十年惯例,到“先看病,后付费”的信任之约,连云港破掉的不仅是流程壁垒,更是横亘在医患之间那堵无形的“心墙”。

正如专家所言,这并非高深的技术难题,而是一次“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破局。它的价值,在于用一个城市的实践,为全国医改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连云港方案”:当信任被置于流程之前,医疗,便能更好地回归它“治病救人”的初心。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