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深化医改的重要课题。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狠抓落实,高位推动,在全市范围内加速推进。
因地制宜,医共体建设全覆盖
桑植县2022年4月由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医院牵头,联合县妇幼保健院和23家乡镇卫生院及252家村卫生室,组建了“桑植县总医院”,签订了医保总额打包服务协议,全面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慈利县在2019年成立慈利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慈利县中医医院医疗集团的基础上,于2022年12月组建慈利县总医院,成立12个业务中心,统筹管理两个医疗集团的医疗卫生资源,并于2025年6月签订了医保总额打包服务协议。张家界市医疗集团于2023年5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了市医疗集团管理办公室和六个业务中心,全面托管武陵源区医疗卫生机构,构建“一科帮一院”的帮扶新模式,并于2025年7月签订了医保总额打包服务协议。永定区成立了医共体党委、医共体服务中心,对张家界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永定区医共体进行统筹管理,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成立“一办六中心”,统筹推进成员单位的管理和服务同质化,于2025年11月签订医保总额打包服务协议。目前,张家界市医共体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各医共体建成了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四个”共同体,为全省“构建矩阵式医联体建设,促进分级诊疗落地见效”探索张家界经验而夯实基础。
试点引领,桑植模式获认可
张家界市委深改委强力部署,密集出台系列医改文件,构建了完善的推进机制。其中,桑植县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其总医院模式在2022年组建后持续深化,管理体系日臻完善。该县创新打造的“中心药房+审方中心+短缺药品调配中心”,实现了药品采购、配送、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缺药”“少药”的老大难问题,确保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配齐常用药品。2024年,桑植县医共体建设经验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典型案例,其改革思路和举措被省委认可并提炼为全省医改措施,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桑植路径”。
资源共享,群众就医更便捷
桑植县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核心在于优质资源的有效下沉。
桑植县总医院建成远程诊疗中心,全面联通乡镇卫生院,实现影像、心电、审方等远程服务,让“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成为常态。市人民医院的信息系统延伸至武陵源区项目即将开通多项远程短视频诊断服务及院前急救指导。永定区计划投入4000万元即将启动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各医共体建立下沉激励机制。市人民医院选派骨干担任武陵源区人民医院院长,并派出常驻专家团队;各级总医院选派业务骨干到基层担任分院负责人、设立专家工作室、开展诊疗带教培训。桑植县率先推行村医“等级评定”和“乡聘村用”,将优秀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这一稳定村医队伍、筑牢网底的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桑植、慈利等地的总医院投入资金为中心乡镇卫生院添置CT、移动CT、建设血液透析中心和县域医疗次中心,全市3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服务能力均达二级医院标准,开设儿科、口腔科、康复科等新科室,极大提升了基层接诊能力,让群众“少跑路,看好病”。
红利释放,减负惠民显成效
得益于紧密型医共体的全面推进,张家界市初步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市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1.5%,较改革前上升5.4%;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5.5%,较改革前上升约10%;住院病人次均费用、门诊病人次均费用较改革前分别下降596元、48.2元,群众人均整体就医负担较改革前下降约183元。“小病不出乡、常见病不出县”的目标逐步成为现实。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更价廉的医疗服务,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张家界市全域覆盖紧密型医共体的实践,为省内其他地区提供了又一份深化县域医改的有益探索。
相关链接
- 甘肃召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2025-11-18】
- 湖南绥宁:医共体织密健康保障网 医改惠民暖人心【2025-11-13】
- 贵州黔南州已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8个,实现全域全覆盖【2025-11-07】
- 江西省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2025-10-31】
- 岳阳:一场县域医共体改革的“逆袭”【2025-10-21】





扫码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