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预期寿命由建国初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17万个,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年末增长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17.8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
相关链接
- 河北省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2025-03-28】
- 吉林市昌邑区多举措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2024-04-10】
- 太原:23条措施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4-02-22】
- 河南:坚持以科研为牵引做优做强医疗卫生事业【2024-01-23】
- 湖州:深化综合医改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跃上新台阶【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