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0-01-06 08:51:55

【字体: 打印本页

■去年10月,上海公布25家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实现16个区“全覆盖”。顶尖技术“下沉”,病患也会跟着“下沉”。看病,真的可以就近、就便,真的不用再“舍近求远”挤大医院

“倾斜”远郊

■上海市中心三甲医院集中,这波区域性医疗中心以支持远郊医院为主,是“合理布局优质医疗资源”的又一做法。区域性医疗中心向下“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与市级医院“对接”,承担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

“盘活”资源

■业内人士认为,打造全新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会对不同单位和机构提出新要求。比如,各区政府要加大资源投入,合理布局规划,主动争取市级医院支持;市级医院则要围绕临床端和服务端“两端”发力,通过医联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级

二三十年前,上海人看病并不“扎堆”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并不动辄跑“三甲”,大多数人要么去地段医院,要么去区中心医院。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就近看病。

转变,似乎出现在十多年前。三甲医院不断“做强”“做大”,由地段医院等转型而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依靠政策“红利”获得“托底”发展。在此期间,区级医院逐渐落于“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作为“平台”的吸引力在减弱,学科难免日趋萎缩,人才逐步外流。而另一头,则是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病家半数以上是看常见病、多发病。

这对矛盾,能否能通过区级医院的转型而化解?此外,日益增长的康复、养老、护理需求更被视为“健康蓝海”,也有待开发。

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可谓正当其时。这项工作不仅将进一步织牢覆盖全市的“健康保障网”,还将构建起更为科学的“一、二、三级”医疗格局,形成更合理的梯度就医模式。在高效、科学的医疗体系里,应该有医院去“摘星”,攻坚疑难命题;有医院“托底”,做好健康预防与保健随访;还有医院“守中段”,解决常见病、多发病。

让每个病家获得有尊严的医疗——品质医疗格局,透露着一座城市人文关照的密度。上海正在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从“亚洲一流”到“世界一流”,始于一次次筑牢、优化覆盖全市的医疗体系与平台。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