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儿科医生在治疗中有一步“拿不准”,可申请上级专家远程会诊进行指导,让患儿安心留在基层治疗;初筛后的疑难病例转至上级医院后,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系统,查阅自己经手患儿的检查结果、药物处方、诊断等客观病历资料,提升自身诊疗水平。
8日,在第四届长江国际儿科医学发展论坛上,由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的湖北儿科医疗联盟被湖北省卫计委授予“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远程医学中心”,目前已纳入15家联盟内医院,预计两年内覆盖160家单位。
基层儿科仍“嗷嗷待哺”
儿科医师短缺,是全国都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汉儿童健康,投入总金额超过40亿元,儿童就诊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武汉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床位数和医师数分别为2.44张和0.86人。但在基层,儿科医师仍存在分布不均、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数量有限等问题,这让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扎堆”大医院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据了解,为了培养更多优秀基层儿科医师,由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的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成立两年以来,已派驻180多位专家下基层,每年在60多家联盟内医院开展巡讲,在院内开展“百名高级医师培训班”等活动,但仍远远满足不了基层儿科医疗需求。今年,该联盟借助智慧医疗手段,从“患者不动,医生动”,到“患者、医生都不动”,最大程度利用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远程医疗体系缓解基层压力。
远程培训课还可“私人订制”
武汉儿童医院外联部主任肖翠萍介绍,今年9月起,15家联盟单位开始“试水”,包括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堰人民医院、罗田县妇幼保健院等。目前,中心可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培训、远程转诊等主要项目。今年底,将上线“远程门诊”,2019年,“互联网”医院也将建成开诊。
基层医生遇到“拿不准”的病例,可以向上级专家申请远程会诊,无需上转的,专家指明治疗方向和指导用药,让患儿能安心留在基层就近治疗。9月以来,联盟专家已经对基层5例疑难病例(病例详情见配稿)进行指导。孩子好转后,即可“下转”回到当地康复治疗。
如果只是提供会诊,对基层诊疗水平的提升作用毕竟有限,远程医学中心还具备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进行远程培训。过去的两年里,湖北儿医联盟培养了基层98名学科带头人,630多名医护专业人员。但基层人手紧张,医生来汉学习往往不得不占用工作时间。通过远程系统,每月联盟开展1-2次,基层医生在办公室电脑上就能学习。考虑到县市级医院儿科发展参差不齐,根据基层医院的自身发展需求,联盟“专家库”还可提供特殊的“定制课程”。
如果遇到棘手的疑难病例,需要上转至武汉儿童医院的,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系统,查阅自己经手患儿的检查结果、药物处方、诊断等客观病历资料,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诊疗水平。
肖翠萍介绍,今年内,医院还将实现“远程门诊”,即儿医联盟专家在系统内开放一定的门诊号,对于联盟内的疑难病例,当地医院医生帮助病人挂号,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能看到武汉专家号。2019年,互联网医院也将出炉,届时首批将上线武汉儿童医院专家,主要针对复诊、慢病患儿,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复诊,药物配送到家。
缓解儿童看病难关键是强基层
湖北儿科医疗联盟理事长、武汉儿童医院院长邵剑波坦言,随着二孩生育高潮的到来,儿科医患的供需矛盾可能加剧。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远程医学中心,是联盟响应国家政策,推进儿科分级诊疗的重要形式,可让更多患儿、基层儿科医生通过这张“大网”,快速高效地共享医疗资源。
“缓解儿童看病难,关键是强基层。”中华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上海交大附属医学院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认为,在儿科医生分布不均的背景下,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的湖北儿科医疗联盟,通过远程短视频医疗,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儿童分级诊疗体系,让孩子看病就医的路更畅通,彰显着一所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担当。
相关链接
- 深化医改,湖北“新动作”取得新进展【2025-04-25】
- 湖北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基层【2025-04-25】
- 湖北因地制宜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努力让90%患者就医不出县【2025-04-24】
- 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单位增至236家【2025-04-08】
- 湖北省7个试点地区将率先实现住院费用医保基金即时结算【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