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落户市五医院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3-03-20 08:10:55

【字体: 打印本页

胸痛中心的“门球时间”(门球时间:从到达医院大门到首次完成球囊扩张恢复血流的时间)从国家胸痛中心的“硬标准”——90分钟到现在的18分钟,缩短的72分钟创造的是倍数级增长的“重生概率”。

判断风险!

当手术遇到突发状况,生死攸关之际给予医生最优抉择的参考,保障手术的成功。

优化流程!

他们,不动刀、不看病,虽没有在与死神抗争的第一战场,但医院每一个标准化流程的建立、优化都与他们息息相关。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疗质控人”!

随着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被评为“成都市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人”这幕后英雄也走在了聚光灯下。这也意味着,走过了18年历程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在“保卫”全院患者生命健康之后,继而将担负起全市日间手术患者安全的守护重任。

“医疗质控人”肩负质控重任

是专家中的“专家”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在一日(24小时)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因时间短、效率高、病床周转快、患者支付费用少,康复快而受到欢迎。早在2016年7月,市五医院率成都市级医院之先,成立了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目前年开展日间手术量达7000余台,居全市前列。

历经七年的发展,“成都市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正式落户于市五医院。有底气肩负起全市日间手术的质量控制重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这离不开该院“质控人”的砥砺前行。

黄梅是市五医院医疗控制管理办公室主任,她手里拿着的这把剑,叫“医疗守护神”,剑指一切需要优化的医疗流程。

她总结出一套“剑法”。火眼金睛法: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医疗规范,甚至细到手术方案、治疗方案,都是医院质控人“无微不至”关注的细节;苦练兵器法: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运用数智化的信息技术去分析诊疗流程,让成功经验化为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潜心修炼法:标准化流程规范形成后,再反复组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筛查出流程存在的堵点盲点进行再优化,直至根植于医护人员之心,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正是这套“剑法”练得炉火纯青,才让黄梅及团队成为“专家中的专家”。她称,医疗质控人就是在读一所“永不毕业的医学院”,他们虽不是医学专家,却需要与时俱进地了解临床最新的诊疗技术,方能做好质量控制,“以前很多生涩的手术名词,现在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数家珍”。

“院科两级”联动保安全 首创“内审员”机制

练就一批优秀的“医疗质控人”的背后,离不开医院有力的制度保障。

据黄梅介绍,医院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落实院长、科主任为医院、科室质量管理第一责任,明确决策层、控制层、执行层的层级责任。每季度召开直指医疗质量安全的院长办公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强化风险管控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简而言之,医院管理者作为监督层和决策层、医务科和质控办等作为控制层、科主任及各诊疗小组作为执行层,每一层都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才能筑牢全院医疗质量安全防护网。

为了进一步夯实这张网,医院在2015年就公开向全院广撒“英雄帖”,建立医院内审团队,作为“第三只眼”来反观医院内部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让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无死角。

90分钟到18分钟的“赛跑时速” 心梗患者转危为安

市五医院缜密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到底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怎样的安全感?

2月9日晚,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以18分钟“门球时间”成功救治一名由崇州市中医院转入五医院的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

今年50岁的张先生2月9日下午自觉胸闷不适,以为是自己头天晚上熬夜、吸烟过多,没休息好,自忖身体无大碍并未在意。晚上21:00,张先生洗完澡正准备睡觉,突然胸痛不止。在崇州市中医院急诊做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通过市五院胸痛中心信息平台上传患者信息,胸痛中心一键启动高危胸痛救治流程。

胸痛中心团队10分钟内迅速到位,当患者到达医院时,急救“绿色通道大门”早已敞开,患者绕过急诊直达导管室。

22:20到达大门,22:38开通血管,造影显示“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伴有血栓形成、回旋支和右冠也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在前降支近端狭窄处,植入一枚支架。患者胸痛症状缓解,术后转入心内科监护室。

市五医院介入团队在18分钟内完成了患者从到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后血流恢复,使患者转危为安。

从创建胸痛中心前“门球时间”270分钟、到国家胸痛中心的90分钟“硬标准”、到如今的18分钟,有胸痛中心团队: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的协作,也与医院质控人无数次走进科室,争分夺秒地抠时间的“较真”和“坚持”密不可分。一份市五医院质控人的演练记录可以看到关于胸痛中心流程改造的痕迹,细节到“导管室呼叫门禁到开门时间过长”都成为流程优化的对象。

张先生的女儿说:“一秒钟都没耽误,不然这条命恐怕早没了。”

院长专访:以医者之力 拉回更多的生命

作为医院医疗质量“大船”的第一责任人,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周政说,医疗质量控制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这条“线”,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健康的“生命线”。 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不仅是医疗技术和流程的“把关者”,更要把控供水供电这种“细枝末节”的环节。举个例,一旦出现全院电力中断,医疗设备无法运行,无法给病人提供急救支持,病人生命就受到威胁。所以医院成立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其主要目的就是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地发现、分析、解决影响质量安全的问题。

说回日间手术,它的宗旨就是让外科医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效率最大化,其次是降低患者就医时间成本。术前检查,是否能够把一些重大的风险因素筛查出来;手术操作时,手术设施设备配置及性能是否能够减少手术风险;术后能否这么短的时间达到出院标准;随访时,出院回家的健康指导、伤口有没有感染等问题……这些,都是质控人比患者自身还要关心关注的点滴。

获评成都市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一个肯定更是一个开始。未来,市五医院一方面致力于练就自身内功,一方面要关注和带动成都市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的制度规范建设、质控指标设立、人才培养等,力争大部分三级医院独立开展日间手术,少部分二级医院在指导下开展,社区医院协助开展日间康复……从1到N,让更多医疗机构具备开展日间手术的能力。

未来,五医院质控人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他们奔赴的诗和远方。

胸痛中心的“门球时间”(门球时间:从到达医院大门到首次完成球囊扩张恢复血流的时间)从国家胸痛中心的“硬标准”——90分钟到现在的18分钟,缩短的72分钟创造的是倍数级增长的“重生概率”。

判断风险!

当手术遇到突发状况,生死攸关之际给予医生最优抉择的参考,保障手术的成功。

优化流程!

他们,不动刀、不看病,虽没有在与死神抗争的第一战场,但医院每一个标准化流程的建立、优化都与他们息息相关。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疗质控人”!

随着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被评为“成都市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人”这幕后英雄也走在了聚光灯下。这也意味着,走过了18年历程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在“保卫”全院患者生命健康之后,继而将担负起全市日间手术患者安全的守护重任。

“医疗质控人”肩负质控重任

是专家中的“专家”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在一日(24小时)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因时间短、效率高、病床周转快、患者支付费用少,康复快而受到欢迎。早在2016年7月,市五医院率成都市级医院之先,成立了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目前年开展日间手术量达7000余台,居全市前列。

历经七年的发展,“成都市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正式落户于市五医院。有底气肩负起全市日间手术的质量控制重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这离不开该院“质控人”的砥砺前行。

黄梅是市五医院医疗控制管理办公室主任,她手里拿着的这把剑,叫“医疗守护神”,剑指一切需要优化的医疗流程。

她总结出一套“剑法”。火眼金睛法: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医疗规范,甚至细到手术方案、治疗方案,都是医院质控人“无微不至”关注的细节;苦练兵器法: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运用数智化的信息技术去分析诊疗流程,让成功经验化为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潜心修炼法:标准化流程规范形成后,再反复组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筛查出流程存在的堵点盲点进行再优化,直至根植于医护人员之心,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正是这套“剑法”练得炉火纯青,才让黄梅及团队成为“专家中的专家”。她称,医疗质控人就是在读一所“永不毕业的医学院”,他们虽不是医学专家,却需要与时俱进地了解临床最新的诊疗技术,方能做好质量控制,“以前很多生涩的手术名词,现在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数家珍”。

“院科两级”联动保安全 首创“内审员”机制

练就一批优秀的“医疗质控人”的背后,离不开医院有力的制度保障。

据黄梅介绍,医院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落实院长、科主任为医院、科室质量管理第一责任,明确决策层、控制层、执行层的层级责任。每季度召开直指医疗质量安全的院长办公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强化风险管控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简而言之,医院管理者作为监督层和决策层、医务科和质控办等作为控制层、科主任及各诊疗小组作为执行层,每一层都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才能筑牢全院医疗质量安全防护网。

为了进一步夯实这张网,医院在2015年就公开向全院广撒“英雄帖”,建立医院内审团队,作为“第三只眼”来反观医院内部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让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无死角。

90分钟到18分钟的“赛跑时速” 心梗患者转危为安

市五医院缜密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到底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怎样的安全感?

2月9日晚,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以18分钟“门球时间”成功救治一名由崇州市中医院转入五医院的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

今年50岁的张先生2月9日下午自觉胸闷不适,以为是自己头天晚上熬夜、吸烟过多,没休息好,自忖身体无大碍并未在意。晚上21:00,张先生洗完澡正准备睡觉,突然胸痛不止。在崇州市中医院急诊做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通过市五院胸痛中心信息平台上传患者信息,胸痛中心一键启动高危胸痛救治流程。

胸痛中心团队10分钟内迅速到位,当患者到达医院时,急救“绿色通道大门”早已敞开,患者绕过急诊直达导管室。

22:20到达大门,22:38开通血管,造影显示“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伴有血栓形成、回旋支和右冠也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在前降支近端狭窄处,植入一枚支架。患者胸痛症状缓解,术后转入心内科监护室。

市五医院介入团队在18分钟内完成了患者从到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后血流恢复,使患者转危为安。

从创建胸痛中心前“门球时间”270分钟、到国家胸痛中心的90分钟“硬标准”、到如今的18分钟,有胸痛中心团队: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的协作,也与医院质控人无数次走进科室,争分夺秒地抠时间的“较真”和“坚持”密不可分。一份市五医院质控人的演练记录可以看到关于胸痛中心流程改造的痕迹,细节到“导管室呼叫门禁到开门时间过长”都成为流程优化的对象。

张先生的女儿说:“一秒钟都没耽误,不然这条命恐怕早没了。”

院长专访:以医者之力 拉回更多的生命

作为医院医疗质量“大船”的第一责任人,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周政说,医疗质量控制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这条“线”,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健康的“生命线”。 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不仅是医疗技术和流程的“把关者”,更要把控供水供电这种“细枝末节”的环节。举个例,一旦出现全院电力中断,医疗设备无法运行,无法给病人提供急救支持,病人生命就受到威胁。所以医院成立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其主要目的就是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地发现、分析、解决影响质量安全的问题。

说回日间手术,它的宗旨就是让外科医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效率最大化,其次是降低患者就医时间成本。术前检查,是否能够把一些重大的风险因素筛查出来;手术操作时,手术设施设备配置及性能是否能够减少手术风险;术后能否这么短的时间达到出院标准;随访时,出院回家的健康指导、伤口有没有感染等问题……这些,都是质控人比患者自身还要关心关注的点滴。

获评成都市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一个肯定更是一个开始。未来,市五医院一方面致力于练就自身内功,一方面要关注和带动成都市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的制度规范建设、质控指标设立、人才培养等,力争大部分三级医院独立开展日间手术,少部分二级医院在指导下开展,社区医院协助开展日间康复……从1到N,让更多医疗机构具备开展日间手术的能力。

未来,五医院质控人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他们奔赴的诗和远方。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