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3-05-31 08:25:06

【字体: 打印本页

日前,佛山成为全国10个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城市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医改成绩单:佛山形成“15分钟优质诊疗圈”;医疗服务能力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公立医院员工满意度全省排名第一;医改考核成绩居全省前列。同时,佛山市分级诊疗制度稳定巩固,市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9%以上,人均预期寿命82.61岁,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近年来,佛山市通过“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构建起“市优、区强、镇活、村稳”卫生健康新格局,打造了群众“好看病、看好病”的佛山模式。2023年,佛山市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均衡发展,15分钟可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从门诊到住院,整个就医过程方便省心,医生护士让我很放心。”5月24日,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城院区儿科病房内,市民朱女士正在陪护3个月大的儿子,说起就医体验,她竖起大拇指。三天前,她儿子被诊断患严重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后已好转。

朱女士家住顺德陈村,是一名三孩妈妈。以往孩子生病,她大多选择前往市妇幼保健院,但禅城院区离家较远,每次都要耗费较长时间且停车不便。新城院区启用后,她开车从家里到医院只要10分钟,加上智慧医疗服务的完善和优化,就医效率大幅提升。

“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环节基本都能用手机完成,告别了抱娃奔走各窗口的狼狈。”朱女士惊喜地表示,伴随医改政策落实,很多费用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且一站式结算报销,不仅就医便利度和效率提升了,还减轻了就医负担。

2019年,佛山在省内地级市率先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市、区财政分年度投入16亿元,重点建设11家医院,力争将佛山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区域医疗中心。

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考核中,佛山有4家医院获得A级。其中,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佛山市中医院获评广东省中医名院,并入选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

着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佛山构建由高水平医院牵头的9个城市医联体,吸纳区域内的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全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与此同时,佛山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近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促进公立医院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提升区、镇(街道)医院综合实力。全市组建30余个专科联盟(含中医类别),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动。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佛山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99家,其中三级医疗卫生机构28家,三甲医院12家;81%的镇街设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优质诊疗圈”,医疗服务能力保持全省地级市第一。

在健康保障方面,佛山五区成功创建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职业健康监管综合评价全省第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16%,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同时,佛山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全面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二检合一”;大力发展多元普惠托育服务,截至2022年底,佛山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9个,供给量全省第一。

百花齐放,特色医疗服务遍布五区

走进顺德均安沙头社区服务站,患者郭女士正在全科-专科家庭医生门诊就诊。全科主治医师负责查阅和汇报郭女士的病情和体检报告,来自均安医院内一科的主任医师马飞边听汇报边看诊。随后,两名医生共同为郭女士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是健康共同体运作的一个缩影。2022年,佛山市以顺德区为试点,组建由镇(街道)医院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参与的紧密型健康共同体,以慢性病、重大疾病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基层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近日,该服务模式的经验成功入选“2022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名单。

据了解,在新一轮医改前,顺德区聘请全国知名医改专家詹积富、深圳罗湖医改智囊团等支招,推动健共体建设。2022年7月,顺德健共体建设方案出台,十个镇(街道)健共体同时挂牌成立。

如今,二级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队伍,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门诊特定病种与家庭医生签约联动管理,签约后“两病”报销比例提高至95%,并实行打包付费、结余留用政策。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动重大慢性病的筛查与管理等,已成为健共体新常态。

在南海区,5G赋能构建三级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曾多次创造生命奇迹,其经验荣获2022年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提名奖。

99岁的刘婆婆就是受益者之一。去年6月,她突发胸痛,被送往罗村医院就诊。其心电图同步上传到胸痛专家群,专家判断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需要立刻介入治疗。在5G技术支持下,刘婆婆一躺上救护车,视频影像和生理数据就传到了南海医院,院内急救团队进行实时指导并做好抢救准备。从入院到手术顺利完成,全程仅50分钟,刘婆婆术后不久就能下地活动。

据悉,2018年,南海医院发起成立南海区胸痛中心联盟,将区级三甲医院、镇(街道)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纳入其中。目前,全区12家、14个院区胸痛中心医院,共同构成覆盖全区的心梗急救网络,急救患者抢救时间总体上缩短近25%,救治率提高35%以上。

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佛山还率先探索打造“家门口医养结合”健康安居服务模式,不断深化医养结合改革创新:

顺德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活多方资源,利用闲置用房改建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本地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为全国各地提供公益普惠、便利可及的“顺德均安样本”。

佛山健翔护理院、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探索医院康养服务转型试点。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成为佛山首家利用富余病房设置医养结合床位的二甲公立医院,正探索“一院式”解决老年人医疗、康复、养老、临终关怀的问题。

以南海区狮山镇、高明区杨和镇为典型,通过镇政府牵头,由医疗机构托管公办敬老院,打破了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的问题,促进“两院医养融合发展”。

破解难点,看病有保障用药更便宜

继5月10日至5月20日,“健康·佛医保”再启投保后,2023年度佛山市居民医保也再启参保申报。一直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居民医保的参保工作,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每人每年达到1283元,稳居全省前列。

2018年以来,佛山市在全国率先对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含民营)实行支付方式改革。改革首年即实现实际付费,实现统筹地区、医疗机构、基金支付和病组四个全覆盖。

2019年5月,佛山市成为广东省唯一的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城市;2021年度清算中,医保基金支付率达106.5%,结余留用的医院有76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7.3%,盈余总额达3.7亿元;2022年广东省卫健委对全省开展DRG能力排名,佛山位居省内地级市第一。

佛山市“门诊共济”改革于202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提升了医保支付范围、医保目录支付比例、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实现了跨区、跨市、跨省“三连跨”,解决了门诊看病的区域性限制。目前,改革满半年,政策落地总体平稳,医保费用结算顺畅,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分级诊疗有效促进,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医药领域,2017年,佛山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同步取消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和医用耗材加成;2018年,佛山率先实施医保国家谈判药“双通道”保障,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5.23亿元。

与此同时,佛山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上持续发力,近四年共节省资金49.73亿元。一方面,常态化制度化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2022年佛山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金额共计119.38亿元,节约采购资金约10.75亿元。另一方面,2020年起,佛山联合广州建立广佛跨区域药品采购联盟,发挥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提升广佛两地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