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之疫情时代智慧医院如何建设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0-12-04 08:53:32

【字体: 打印本页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医院管理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未来,传统的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发展模式,将会被国家医学中心、省市级医学中心这种纵向的健康网所替代,因此医院管理不仅仅是单个医院的管理,而是多个医院乃至与社区的协同。
 
     未来公立医院的管理将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努力,对现有的医院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标准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医院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
 
     因此,建立可实践可推广的医院管理方法、服务体系和理论体系特别重要。
 
     医院首先要保持领导力,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政治信仰;
 
     其次,医院要加强干部的队伍建设,设立培训体系,发展学科、党建双带头人培养路径;
 
     第三要落实公立医院党建的基层作用,严肃三会一课制度,壮大党组织的基层力量;
 
     第四要继续发挥党组织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坚强作用充。金昌晓认为,当前党委能够发动群众开展有效的复产和防疫工作,但未来如何将预防关口前移,如何做好慢病防控,都面临考验。
 
     “立足十四五,人文医院和智慧医院建设也一定将成为医院发展的大方向。”

“智慧医院浪潮来临的时候,不能不做,不能不懂,更不能落后。”对于十四五规划来讲,智慧医疗建设是重头戏。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给众多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
 
     此次疫情的爆发,也让传统医院存在的短板问题凸显出来,倒逼线上需求集中暴发。智慧医院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已迫在眉睫。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院是救治患者的最前线,同时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王辰院士提出了建设方舱医院的建议,使之成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战场之一。
 
     如今回头来看,传统医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哪些亟待解决的“短板”?
 
     此次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医院是整个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也凸显了医院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是此次战“疫”的主战场和前线阵地,一线医护人员也是这次战“疫”的“头号功臣”。
 
     此次疫情的防控难度史上罕见,可以说是一场极限挑战,任何一家医院、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都几乎无法单独应对,需要更大范围的资源调度和联防联控。
 
     此次疫情暴露了目前医院运行管理模式的缺陷,那就是各个医院之间如何协同配合,形成更高效能的医院网络体系,从而发挥“集团军”优势来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也暴露了目前医院的一些短板,包括快速应急响应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平战结合和转换能力以及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韧性能力等,也就是医院如何在疫情突发时快速摁下“切换键”和“加速键”,而现有重要医疗服务又不能摁下“暂停键”。
 
     最近几年,医院建设投入很大,软硬件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庞大的医疗需求而言仍然不足,离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差距更远。疫情期间,一些医院由于设计标准较低,难以通过改造达到防感染要求;
 
     医疗资源不足和手段落后,导致一些医护人员“裸奔逆行”或者频繁暴露在高污染区域;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在疫情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疫后需要继续弥补的短板。


如何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由于全球疫情的变化,防疫形势依然严峻,新的情况还可能发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开始总结或者反思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就是开始思考疫后如何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给医院十四五规划甚至更长远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由于我们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韧性(resilience)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提出,为应对未来风险,医院需要具有更安全和更韧性的能力。
 
     综合的医院韧性能力应该包括:
 
     一是医院本身对突发事件的承受、吸收、反应和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
 
     二是医院不仅要具备承受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能维持和扩大医疗服务能力以响应突然急剧增长的病人需求;
 
     三是包括对意外挑战的适应能力,恢复正常状态的灵活能力,以及汲取经验应对未来挑战的准备能力。
 
     要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韧性能力,需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工程系统,需要提升医院功能系统的快速调整和弹性扩容能力,这在疫情发生的初期非常关键;
 
     二是医院系统,需要提升医院服务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应变能力,这对应对中等规模的疫情需求比较重要;
 
     三是医疗系统,需要提升医疗系统的复杂性治理能力和领导力,这一韧性能力是决定一个城市、地区甚至国家能否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爆发的全局性能力。
 
     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一个更为智慧的“内核”来支撑。

线上医疗会不会成为今后医疗领域的一大趋势?
  
     有人说此次疫情期间,医院摁下了“暂停键”。这说明平时很多病人并不需要去医院,医疗资源大部分被无效“挤兑”了。这一观点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有些医疗服务确实可以通过线上解决,这几年大力发展的互联网医院在关键时刻帮了大忙。不过,现在就得出“线上医疗的春天已来”还为时尚早。
 
     但也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缓解医疗服务压力不能以实体医院的规模扩张来解决,应该向互联网“问路”,通过创新方式来疏解大量病人“跑大医院”所带来的集聚服务压力,这对医院和病人来说都是双赢好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医疗服务都可以通过线上解决,例如医疗检查、检验、化验、急诊、手术等,还是需要去实体医院,线上线下需要结合。
 
     不过,此次疫情在线医疗体验可能会影响今后患者的选择,实体医院和互联网医院的再分工也会加速。线上医疗的快速发展也会给规范化管理带来挑战,不能让乱象毁了线上医疗的未来,还需要抓紧规范并破除一些瓶颈点,如医保支付的常态化问题。

与传统医院相比,智慧医院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一谈智慧医院,可能大家头脑中浮现的是电影科幻大片中的场景,那是愿景,智慧医院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医院一堆信息化技术就成了智慧医院,姑且认为这是狭义的智慧医院。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医院,这就需要多方面突破。
 
     首先是概念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义医院的功能。毫无疑问,医院即服务,但这一服务系统却在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
 
     从人口结构和疾病谱变化,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再到基因诊疗、人工智能等诊疗技术和诊疗装备的变化,以及专业服务外包等服务模式的变化,医院的功能在不断演化。
 
     这给智慧医院提出一个更为宽泛的命题,那就是未来医院的边界在哪里,医院的功能是什么,服务实现的方式是什么。
 
     目前看,智慧医院将突破现有“医院”范畴,是一个将基础研发、临床研究、转化、预防、医技、治疗、康复、公共卫生等放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考虑的新的生态体系。
 
     正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郭重庆教授所说,目前最好的医院,都谈不上智慧医院,与其说智慧医院寻求的是技术上的突破,不如说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的一种突破。
 
     其次是组织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义医院的形态。如果智慧医院在医院边界和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势必引发医院组织性质、边界、构成和关系的变化,不同医院之间的组织分工也会发生重塑。
 
     大型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康复医院、药房、家庭医生等相互协同、相互共生,将去中心化,超大规模单体医院将不再是发展趋势,各种功能互补的医院进一步形成分布式医院网络。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无边界的医院网络将以更灵活、更敏捷、更精益、更专业、更便捷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是以终端客户(患者)为中心的真正转变。
 
     再次是模式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义医院的运营模式。医院是最古老的组织之一,大部分医院的运营方式比较传统,但互联网重新定义一切的趋势将改变这一现状。
 
     在智慧医院背景下,医院将不再只是一个机构,也不只是一个实体场所,而将成为一个平台,一个产业互联网。
 
     这个平台或者产业互联网将重塑医疗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在这个链条上重新定位,这也是未来智慧医院迭代生长的生态基础。
 
     智慧医院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但我并没有花很大篇幅谈技术问题,不是不重要,而是我提醒不要掉入智慧医院的“技术陷阱”。
 
     这次疫情也将智慧城市建设推到了“聚光灯下”,过去几年上千亿的智慧城市投资的成效问题,成为争议和讨论的焦点话题,智慧医院也是如此。
 
     但从目前看,智慧医院存在“标签化”趋势。
 
     智慧医院不是新技术的堆积,技术是基础,但更重要是智慧的内核。同时,智慧医院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智慧”也在不断成长,当然,这个成长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需要不断的持续高投入。
 
     智慧医院是“奢侈品”,不宜每个医院都单独建设“智慧医院”,需要平台化,需要有实力的科技公司、医疗产业集团和资本深度介入。

中国离智慧医疗还有多远?

由于未来智慧医院生态体系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判断谁第一家真正的智慧医院会何时何地建成。我们更需要关注如何搭建这个生态,而不是去建设一家自我封闭的“智慧医院”。
 
     考虑到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中国的体制和制度优势会是有利支撑,但需要突破创新,需要用政府和市场两个力量,需要跨界、共建、共享。
 
     谁掌握了数据、算力、算法,谁就获得了发展的领先权,中国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角色,正在实现从一个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智慧医院中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场景驱动,中国网络规模巨大,医疗应用场景丰富,数据“样本”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旺盛,可能是最大的赢家。


建设“智慧医院”15家,重庆一大波就医利好已在路上 
  
     2020年重庆将会新建哪些医院?老百姓看病有哪些利好变化?健康扶贫工作将会怎么进行?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明会指出,2020年将重点抓好健康扶贫、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西部医学中心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等十方面,坚持不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重庆实践,拓展“363”工作路径,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健康基础。
 
  利好1:每万人有全科医生2.8名
 
     “2019年我市健康扶贫成效明显,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9.24%,慢病、重特大病门诊自付比例12.24%。2019年全市因病致贫减少20371户,同比减少79.8%,比建档立卡时减少96.4%。”
 
     2020年,重庆市将全面完成健康扶贫工作任务,坚持摘帽不摘政,3年内保持不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不掉,一人不漏”,脱贫成效稳固。
 
     2020年重庆市将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贫困区县至少要有一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要配齐设施设备,提升综合实力,力争每万人有全科医生2.8名,而2019年重庆市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的全科医生为2.51名;村卫生室要配齐村医,保障待遇,激发活力。
 
  利好2:再建设“智慧医院”15家
 
     要全力推动西部医学中心建设,力争通过8—10年,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医院、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医生。树立全球视野,引进一批高精尖高层次医学人才,加大海外医学留学生回引力度。
 
     此外,要做好“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体系,建立市级医学影像云中心,推动三级以上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推动贫困地区开展医疗适宜技术远程短视频教育。
 
     同时,做好便民服务应用,普及居民电子健康卡,建设妇幼健康、免疫规划,“120”调度指挥系统等。“我们还将开展‘5G+卫生健康精准扶贫’应用试点,再建‘智慧医院’15家。做好卫生健康系统‘上云进网’,落实‘云长制’,公共管理系统100%迁移上云,市级政务系统整合75%以上。”
 
  利好3:推进健康企业试点100家
 
     据介绍,2020年全市将强化卫生应急工作,确定院前急救网络医疗管理办法,健全专家现场工作规范,建设内陆地区水上医学救援基地、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提高医院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规范疫苗采购、运输和预防接种管理,建设预防接种系统和数字化门诊,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和追溯机制。
 
     此外,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高血压和糖尿病预防融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稳步推进国民营养计划,落实合理膳食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还将强化职业病防治,持续推动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开展矿山、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尘毒危害专项治理;推动乡镇、村居康复站点建设,推进健康企业试点100家。
 
  利好4:建设精品中医馆35个
 
     2020年重庆市将创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优化市级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优化三级中医院布局,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室、中医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设置达95%。
 
    “此外,我们还将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研究,推广适宜技术,建设中医治未病中心3个、中医康复中心5个;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打造针灸、肿瘤、骨伤等中医专科群,建设精品中医馆35个。”
 
  利好5:创建2个医养结合示范区县
 
     2020年全市将深化人口发展趋势研究,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构建支持家庭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强照护指导,规范公共场所母婴设置,落实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管理办法,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做实0到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90%以上。
 
     同时,推进妇女“两癌”检查,创新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服务,探索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服务模式,满足妇女不同时期需求。市级要设立妇幼保健科研专项平台;区县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专项基金经费,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
 
     此外,关爱老年人,实施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创建敬老文明号;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创建示范区县2个,提升社区居家医养服务能力;开展老年心理关爱、安宁疗护试点,创建老年友善医院,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不低于45%。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不低于75%。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