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改革入选“创新引领,医改惠民”山东省深化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3-05-08 08:44:21

【字体: 打印本页

日前,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指导的“创新引领 医改惠民”山东省深化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结果揭晓。青岛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获评十大创新举措。近年来,青岛市围绕群众关注的看病就医问题和公立医院的短板弱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推动医改取得显著成效。

加快“医学攀峰”,足不出青看大病

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质资源,获批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国字号医院”新突破。平行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血液、创伤(骨科)三个院士学科团队和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打造胸科(呼吸)中心、创伤中心(骨肿瘤)等七大中心。自2021年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陆续派出两批专家共180人、近500人次进驻青岛医院,涉及30个学科,提供坐诊、疑难病例讨论、科室专业调研等服务。许多患者免去了千里迢迢进京就诊的麻烦,“足不出青”便能够解决疑难病、复杂病。常驻胸科专家团队采用单孔胸腔镜微创技术,为一名65岁的肺癌患者实施超高难度的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局限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用时仅2个多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较快,3天出院。常驻骨科专家团队为101岁高龄右侧股骨颈骨折老人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仅开一道6cm的小切口,用时仅1小时,出血量一块纱布都没沾满;术后老人恢复很快,不久就能够下床站立。一名因出现反复高热、双下肢皮下大面积出血点、咽痛等症状的病人,经MDT会诊、确诊为罕见血液病--成人Still病,最后因发生肝衰竭通过绿色通道无障碍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

在青岛,医疗技术和学科水平不断“攀峰”的医院不一而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深化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创新模式,持续完善院区、科室、亚专科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以国内一流培育学科、省内一流培育学科、精品亚专科为引领的学科群发展体系,骨科、胸外科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妇产、老年医学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患者,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8年多来已确诊、治疗、治愈的疑难罕见病例多达60种1300多例,其中不乏国内首次报道的数种病例,让老百姓“难病有依、难病有医”。

青岛正不断加快“医学攀峰”的脚步,发挥高水平医院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提升转外就医集中和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病种诊疗能力,积极打造辐射胶东半岛的综合类别和专科类别区域医疗中心。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妇产、儿科、中医、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围绕提升核心专科能力、补齐短板资源和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高标准打造 10 个攀峰学科,均衡布局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

筑牢“基层网底”,小病就诊提质增效

青岛市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其他医院、基层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施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区域专科专病诊疗中心;推广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全市诊疗能力和同质化水平,实现资源扩容下沉,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6个区(市)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区(市),目前已建成18个县域医共体、13个城市医联体网格。

支持县级医院发挥县域龙头作用,加强临床服务、急诊急救、资源共享、高质量管理等“五大中心”建设。大力推动“提升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抢救效率”市办实事项目,覆盖34家医院、132个急救站,脑卒中患者入院到溶栓时间从77分钟缩短至49分钟,60家基层卫生院胸痛单元通过国家认证病验收。高质量建设50 个县域临床重点专科,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能力。

深入开展强基提质攻坚行动,在6个农村区市打造了14家县域医疗次中心,在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建成了28家社区医院,进一步提高了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深入推动基层慢病医防融合,以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以“三高共管”为切入点,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共建成“三高”中心15家,“三高”基地110家,“三高”之家946家,纳入“三高共管”患者49万人,逐步形成了二级以上医院全程参与、基层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的基层慢病服务模式。

加快智慧医疗建设,精简就医流程。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接入“健康青岛”平台,开展120项智慧化便民服务,实现居民就诊一码通行、门诊挂号一网预约、医疗缴费“一站式”结算,就诊环节从8个减少为3个、就诊时间从平均3小时缩短为1小时。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平台,汇集全市39家互联网医院专家,提供健康咨询、在线复诊、药品配送等服务。在全省首次实现市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全市3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完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出台《改善医疗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十大举措》,聚焦诊前、诊中、诊后患者就医全流程,充分回应群众关心的就医问题。实施门诊精准预约,门诊预约全部精确至30分钟以内;以肿瘤、肾衰、心衰等复杂疾病为重点开展多学科诊疗,通过专家集中研讨,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设置一站式服务中心,把药品咨询、医保咨询、医保项目审批、诊疗项目清单等服务一站整合,实现“一岗多能、通柜服务”的集中受理。

强化“三医联动”,就医花费不再高昂

近年来,青岛市医药卫生领域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持续深化政府投入、医疗价格、医保支付、薪酬分配等综合改革,进一步破除逐利机制,堵住“以药养医”的老路,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真正让患者减轻负担,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通过压缩药品和医用耗材使用量、控制检查检验等方式腾出空间,持续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自2013年开始,9年来先后组织实施13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其中2022年动态调整899项医疗服务项目,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27项。

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由“按医疗项目付费”向“按病组打包付费”转变,探索出具有青岛特色的DRG付费新模式。2022年11月,青岛市所有符合医保按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条件的298家医疗机构已全部启动DRG实际付费。2022年,按 DRG 支付的医保基金占比达到80%以上,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4.5%、个人负担金额同比下降 12.3%,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0.62天,对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常态化集中带量采购。截至目前,纳入国家和山东省集采的432种药品和18大类医用耗材已全部在青岛市落地使用,平均降价53%,近三年为全市节约医药费用超26亿元。以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为例,人工关节耗材集采中标产品价格平均下降82%,该病组的例均费用由集采前的41369元下降到目前的27132元,降幅达34.4%;例均个人负担额由19258元下降到10404元,降幅达46%。2022年,提高人工晶体等60多类高值耗材支付标准,进一步为患者减负5.4亿元。创新国谈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保障108万人次购买使用国谈药,医保报销9.1亿元。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